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唐朝
僧甄公中唐 740 — 8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0—829 【介绍】: 唐僧。
江陵人俗姓鲁
七岁通诗,应州举,三上中第。
未及释褐,与僧议论玄理,遂投荆州福寿寺出家。
后至洛阳昭成讲法,复至嵩山参礼,得畅心诀。
后住苏州楞伽山。
白居易守郡时,曾与其谈道。
晚年出住流水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姓鲁氏
江陵人
世为儒生。
七岁诵诗能通大义。
益壮与计偕。
三上礼部。
仅一中第。
而未及释褐间遇沙门谈论空法。
乃投福寿寺辨初师。
求披薙。
始业经论。
尝于洛之昭成寺。
升座阐化。
复礼嵩山寂禅师得心要。
南游丹阳茅山
寻挂锡于苏之楞伽山。
参扣者四远而至。
乐天居易白公
方牧是郡。
每接见。
必披襟解带。
游神理妙。
而深入甄之阃阈。
因坚请出山。
居流水寺。
不乐也。
未几还旧隐。
大和三年
示微疾而终寿九十。
其年四月十七日
塔葬焉。
释甄公
姓鲁氏
江陵人也。
少而警慧。
七岁诵通诗雅。
应州举。
三上中第未释褐。
沙门议论玄理。
乃愿披缁。
福寿寺初法师以为模范。
后于洛京昭成寺讲法数座。
因礼嵩山禅师通畅心决。
方至丹阳茅山
寻挂锡于苏州楞伽四远参玄者胼肩叠足矣。
白乐天牧是郡。
接其谈道不觉披襟解带。
心游无物之场得甄之阃阈矣遂坚请出水流寺。
不乐安止。
水为娱情之趣耳。
太和三年示疾云终九十岁。
其年四月十七日入塔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徐岱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嘉兴人字处仁
家世务农,于学无所不通。
代宗大历中刘晏表为校书郎
浙西观察使李栖筠钦其贤,署所居为复礼乡。
历迁偃师太常博士
从德宗走奉天,以膳部员外郎博士
贞元初,为太子、诸王侍读,进给事中史馆修撰
性笃慎,不言人短。
宗族孤遗者,皆为婚嫁。
卒年五十。
有《奉天记》。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弘道
释弘道
不知何许人。
居于千福寺
人言其昼闭关以寐。
夕则视事于阴府。
十祈叩者八九拒之。
时河中少尹复礼
始应进士举十上不第。
方蹇踬愤惋。
乃择日斋沐候焉。
颇温容之。
且曰。
某未尝妄泄于人。
茂才抱积薪之叹。
且久不能忍耳。
勉旃进取终成美名。
然其事颇异不可言也。
郑拜请其期。
曰。
唯君期须四事相就。
然后遂志。
四缺其一则复负冤。
如是者骨肉相继三榜。
三榜之前犹梯天之难。
三榜之后则反掌之易也。
郑愕视不可喻。
则又拜请四事之目。
持疑良久。
则曰。
慎勿言于人。
君之成名其事有四。
亦可以为异矣。
其一须国家改元之第二年。
其二须是礼部侍郎知贡举
其三须是第二人姓张。
其四同年须有郭八郎。
四者阙一则功亏一篑矣。
如是者贤弟侄三榜率须依此。
郑虽大疑其说。
然郁郁不乐。
以为无复望也。
敬谢而退。
长庆二年人有道其名姓于主文者。
郑以且非再知贡举
意甚疑之果不中第。
直至改元。
宝历二年新昌杨公再司文柄。
乃私喜其事未敢泄言。
来春果登第。
第二人姓张名知。
实同年郭八郎名言扬。
郑奇叹且久。
因纪于小书之杪。
私自谓曰。
道言三榜。
率须如此。
一之已异其可至于再乎至于三乎。
次至故尚书右丞讳宪应举大和二年
颇有籍甚之誉。
主文非再知举
试日果有期周之恤。
尔后应大和九举败于垂成。
直至改元开成二年
高锴(器骇切)再司文右辖
私异其事明年果登上第。
第二人姓张名棠同年郭八郎名植。
因又附于小书之末。
三榜虽欠其一两榜且无小差。
闺门之内私相谓曰。
岂其然乎。
僧弘道已不知所往矣。
次年故附马都尉颢应举。
时誉转洽。
至改元会昌二年
礼部柳侍郎璟司文柄。
都尉以状头及第
第二人姓张名潜同年郭八郎名京。
弘道所说无差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日照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中印度人
梵名地婆诃罗
高宗时来华。
仪凤四年表请翻度。
武周垂拱末,译《大乘显识经》、《大乘五蕴论》等。
年七十五卒于翻经小房。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地婆诃罗
华言日照
中印土人也。
持律精进。
尤善祝术。
高宗时来游中国。
仪凤四年五月
疏请翻传所赍经夹。
天后末。
于两京东西太原寺。
西京广福寺出大乘显识经。
大乘五蕴论等。
凡一十八部。
沙门战陀般若提婆译语。
慧智證梵语。
道成薄尘。
嘉尚
圆测
灵辨
明恂。
怀度。
證义
思玄。
复礼
文笔受
天后亲序其端。
后终于翻经之室。
享年七十五。
塔于洛阳龙门香山
释地婆诃罗
华言日照
中印度人也。
洞明八藏博晓五明。
戒行高奇学业勤悴。
而咒术尤工。
天皇时来游此国。
仪凤四年五月表请翻度所赍经夹。
仍准玄奘例。
于一大寺别院安置。
并大德三五人同译。
天后垂拱末
于两京东西太原寺(西太原寺后改西崇福寺
东太原寺后改大福先寺)及西京广福寺
译大乘显识经大乘五蕴论等凡一十八部。
沙门战陀般若提婆译语。
沙门慧智證梵语。
敕诸名德助其法化。
沙门道成薄尘嘉尚圆测灵辩明恂怀度證义
沙门思玄复礼文笔受
天后亲敷睿藻制序冠首焉。
尝与觉护同翻佛顶。
深体唐言善传佛意。
每进新经锡赉丰厚。
后终于翻经小房。
享年七十五。
天后敕葬于洛阳龙门香山。
塔见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义净初唐 635 — 713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713 【介绍】: 或作净义
唐僧。
齐州人,一说幽州范阳人
俗姓张名文明
幼即遍询名师,广探群籍,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高宗咸亨二年冬海道天竺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余国,武周證圣元年还至洛阳,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外。
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事,自武周久视至睿宗景云中,计译成经、律、论六十一部,二百三十九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法高僧》、《南海寄归内法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713 一作净义,误。
俗姓张名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一说范阳(今北京)人。
年十四出家,广学经论。
高宗咸亨二年(671),由广州取海路前往印度,遍参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从宝师子等著名大德学习多年。
武后證圣元年(695)携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回国后,即在洛阳长安专主译事,共译出经律论凡61部。
其译文偏于直译,精切谨严,然稍欠顺畅。
玄宗先天二年(713)卒。
宋高僧》卷一、《开元释教录》卷九有传。
全唐诗》存诗6首,其中“标心之梵宇”一首系误收玄逵之诗,另卷七八六无名氏诗卷存其《题取经诗》1首。
义净字文明
俗姓张氏
范阳人
年十五出家。
咸亨二年番禺
附海舶经二十五年。
游三十馀国。
武后證圣元年赍梵本经还河洛。
敕住佛授寺。
先天二年卒。
年七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字文明
范阳张氏子也。
髫龀谢俗。
有志西游。
弱冠登具。
愈励前操。
咸亨二年
春秋三十又七矣。
结友数十人。
将登舶。
皆退散无复与俱。
净因孤迈。
阅二十五年。
历三十馀国。
天后證圣元年。
乙未仲夏。
还至河洛。
得经律论梵夹。
仅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像一铺。
舍利三百粒。
后躬于上东门外。
迎劳备至。
诸刹饬幡盖华香拥导。
诏以所赍。
悉安置佛授记寺。
仍就翻译。
初偕。
实叉难陀出华严经。
久视庚子后。
居福先寺。
又居长安西明寺
乃专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祝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耶。
尼陀那。
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
等掌中。
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后为亲制圣教序。
中宗神龙元年
驻跸洛阳
诏居内道场。
及大福先寺。
又出经祝四部。
上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躬御西门。
以新译宣示诸官。
二年诏置翻经馆于京师大荐福寺
从驾归。
遂居之。
三年诏入内坐夏。
上之在房陵也。
尝祷药师。
诏译本愿经于大佛光殿二卷。
上躬笔受
睿宗唐隆元年
出浴像功德经。
耶杂事。
二众戒经。
唯识。
宝生。
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土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土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
居士中印土李释迦度梵语。
沙门文纲
慧沼
利贞。
胜庄。
爱同
思恒。
證义
玄伞。
智积。
笔受
居士东印土瞿昙金刚。
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文馆大学士李峤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
兵部侍郎张说
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润文。
左仆射韦钜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虢王监护。
景云二年
复于大荐福寺
出积赞如来功德神祝等经。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总出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撰西域法高僧传。
南海寄归传。
别说罪要行法。
受用三法水要法。
护命放生轨仪。
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部中。
犍度跋渠之类。
约七十八卷。
然尤工律部。
训徒无少倦。
漉囊涤秽异常。
学者遍京洛
先天二年
卒世寿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京洛龙门北之高冈。
释义净
字文明
姓张氏
范阳人也。
髫龀之时辞亲落发。
遍询名匠广探群籍。
内外闲习今古博通。
年十有五便萌其志。
欲游西域
法显之雅操。
玄奘之高风。
加以勤无弃时手不释卷。
弱冠登具。
愈坚贞志。
咸亨二年年三十有七。
方遂发足。
初至番禺得同志数十人。
及将登舶馀皆退罢。
奋励孤行备历艰险。
所至之境皆洞言音。
凡遇酋长俱加礼重。
鹫峰鸡足咸遂周游。
鹿苑祇林并皆瞻瞩。
诸有圣迹毕得追寻。
经二十五年历三十馀国。
以天后證圣元年乙未仲夏还至河洛。
得梵本经律论近四百部。
合五十万颂。
金刚座真容一铺。
舍利三百粒。
天后亲迎于上东门外。
诸寺缁伍具幡盖歌乐前导。
敕于佛授记寺安置焉。
初与于阗三藏实叉难陀翻华严经。
久视之后乃自专译。
庚子岁长安癸卯
于福先寺及雍京西明寺
译金光明最胜王。
能断金刚般若。
弥勒成佛。
一字咒王
庄严王陀罗尼。
长爪梵志等经。
根本一切有部毗耶。
尼陀那目得迦。
百一羯磨摄等。
掌中取因假设。
六门教授等论。
及龙树劝诫颂。
凡二十部。
印度沙门阿你真那證梵文义。
沙门波崙复礼慧表智积等笔受證文。
沙门法宝法藏德感胜庄神英仁亮大仪慈训等證义
成均太学助教许观监护。
缮写进呈。
天后制圣教序令标经首。
和帝神龙元年乙巳
东洛内道场。
译孔雀王经
又于大福先寺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庄严王经四部。
沙门盘度读梵文。
沙门玄笔受
沙门大仪證文。
沙门胜庄利贞證义
兵部侍郎崔湜给事中庐粲润文正字
秘书监驸马都尉杨慎交监护。
深崇释典。
特抽睿思制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
又御洛阳西门宣示群官新翻之
二年随驾归雍京。
置翻经院于大荐福寺居之。
三年诏入内。
与同翻经沙门九旬坐夏。
以昔居房部幽厄无归。
祈念药师遂蒙降祉。
兹往泽重阐鸿猷。
因命法徒更重传译于大佛光殿。
二卷成文曰药师琉璃光佛本愿功德
御法筵手自笔受
睿宗永隆元年庚戌
大荐福寺出浴像功德耶杂事二众戒唯识宝生所缘释等二十部。
吐火罗沙门达磨
中印度沙门拔弩證梵义。
罽宾沙门达磨难陀證梵文。
居士东印度首领伊舍罗證梵本。
沙门慧积居士中印度释迦度颇多语梵本。
沙门文纲慧沼利贞胜庄爱同思恒證义
伞智积笔受
居士东印度瞿昙金刚迦湿弥罗国王子阿顺證译。
修文馆大学士李峤
兵部尚书韦嗣立中书侍郎赵彦昭
吏部侍郎卢藏用兵部侍郎张说中书舍人李乂二十馀人。
次文润色。
左仆射韦巨源右仆射苏瑰监护。
秘书大监虢王监护。
景云二年辛亥
复于大荐福寺译称赞如来功德神咒等
太常卿薛崇嗣监护。
天后久视迄睿宗景云
都翻出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又别撰大唐西域法高僧南海寄归内法传别说罪要行法受用三法水要法护命放生轨仪凡五部九卷。
又出一切有部跋窣堵。
即诸律中犍度跋渠之类。
盖梵音有楚夏耳。
约七十八卷。
虽遍翻三藏。
而偏攻律部。
译缀之暇。
曲授学徒。
凡所行事皆尚急
漉囊涤秽特异常伦。
学侣传行遍于京洛
美哉。
亦遗法之盛事也。
先天二年卒。
春秋七十九。
法腊五十九。
葬事官供。
所出跋窣堵唯存真本未暇覆疏。
而逼泥曰。
然其传度律与师抗衡。
比其著述多文。
性传密咒最尽其妙。
二三合声尔时方晓矣。
今塔在洛京龙门北之高冈焉。
系曰。
译之言易也。
谓以所有易所无也。
譬诸枳橘焉。
由易土而殖。
橘化为枳。
枳橘之呼虽殊。
而辛芳𠏉叶无异。
又如西域尼拘律陀树。
东夏杨柳
名虽不同树体是一。
自汉至今皇宋。
翻译之人多矣。
晋魏之际。
西竺人来止称尼拘耳。
此方参译之士。
西僧杨柳
始体言意。
其后东僧往彼。
识尼拘是东夏
两土方言一时洞了焉。
唯西唯东。
二类之人未为尽善。
东僧往西学尽梵书。
解尽佛意始可称善。
传译者。
宋齐已还不无去彼回者。
若入境观风必闻其政者。
师法师为得其实。
此二师者两全通达。
其犹见玺文知是天子之书可信也。
周礼象胥氏。
通夷狄之言。
之才智。
可谓释门之象胥也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法藏武周 643 — 71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3—712 【介绍】: 唐僧。
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
武则天赐以贤首之称号,后人即尊为贤首大师
先从智俨学《华严》,智俨死后,出家。
义净译场,为则天讲新《华严经》,因撰《金狮子章》,径捷易解,则天遂悟其旨。
创华严宗法界缘起理论,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
有《华严探玄记》、《般若心经疏》等。
法藏字贤首
俗姓诸葛氏
苏州吴县人
一云姓康氏
康居人
自少出家。
如意元年
武后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
长安四年
又制于化度寺检校无尽藏。
后延为荐福寺大德。
开元二年卒。
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贤首
其先康居国人
因姓康氏。
幼知学佛。
高宗时应名僧迁
参奘公译事。
颇以證义文笔受之任见称。
天后置馆翻传。
首登入场之选。
实叉难陀
以所赍华严梵夹。
义净复礼出新经。
尤有力。
义净专主译任。
偕胜庄大仪等。
證义
既而后召讲新经。
指镇殿金狮子。
以喻天帝网。
十重玄门。
海印三昧。
六相和合义门
普眼境界门等。
于是后晓。
然开寤。
得未曾有。
遂缉其言。
为金狮子章。
行于世。
圣历二年十月八日
又诏讲于佛授记寺。
至华严世界品。
讲堂及寺中。
地皆震动。
都维那恒景表闻。
有答诏。
不录。
且尝以巧方便。
示刹海。
涉入无尽之指。
则对悬十鉴于八方上下。
中。
安佛像。
然一炬以照之则互影交光。
重重映蔽。
不可得而思议矣。
燉煌杜顺以华严法界观
传弟子智俨。
俨传
其统绪之正如此。
别疏般若心经。
复号康国师云。
释法藏
字贤首
姓康
康居人也。
风度奇正利智绝伦。
薄游长安弥露锋颖。
寻应名僧义学之选。
属奘师译经
始预其间。
后因笔受證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
天后朝传译首登其数。
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至同义净复礼译出新经。
又于义净译场与胜庄大仪證义
昔者燉煌杜顺传华严法界观
与弟子智俨讲授此晋译之本。
智俨付
则天讲新华严经。
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
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
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
帝于此茫然未决。
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
因撰义门
径捷易解。
号金师子章
列十门总别之相。
帝遂开悟其旨。
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
取鉴十面八方安排。
上下各一。
相去一丈馀。
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
燃一炬以之。
互影交光。
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
藏之善巧化诱。
皆此类也。
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
帝王归信缁伍所凭之故。
洎诸梵僧罢译。
帝于圣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
于佛授记寺讲大经。
至华藏世界品。
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
都维那僧恒景具表闻奏。
敕云。
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赜。
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
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
斯乃如来降迹。
用符九会之文。
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
披览来状欣惕于怀云。
其为帝王所重实称非虚。
所以华严一宗付授澄观。
推藏为第三祖也。
著般若心经疏。
为时所贵天下流行。
复号康国师是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天智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于阗国人梵名提云般若,或名提云陀若那
通大小乘。
武周永昌时来华,敕令于魏国东寺译经至天授二年,译成《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又云提云陀若那
华言天智
于阗国
永昌元年
始东戾。
天后洛阳
诏于魏国东寺翻译。
天授二年
出华严经。
法界无差别论等。
六部七卷。
沙门处一笔受
复礼缀文。
德感
慧俨。
法明
恒景等。
證义
释提云般若
或云提云陀若那
华言天智
于阗国人也。
学通大小解兼真俗。
咒术禅门无不谙晓水昌元年来届于此。
天后洛阳
敕令就魏国东寺(后改大周东寺)翻译。
即以其年己丑天授二年辛卯
出华严经法界无差别论等六部七卷。
沙门处一笔受
沙门复礼缀文。
沙门德感慧俨法明恒景證义
终年卒地莫得而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实叉难陀武周 652 — 7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52—710 【介绍】: 唐僧。
于阗人
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武则天时征至,译《文殊授记》等经。
以母老归国。
中宗景龙中再征至,未遑翻译,遘疾而卒。
实义难陀
于阗国人
武后證圣元年长安
住大遍空寺。
四年归于阗
景龙二年重入中国。
景云元年卒于大荐福寺
年五十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一云施乞叉难陀
华言学喜
葱岭北于遁人也。
善大小乘。
旁通异学。
武后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
发使于阗
访求梵本。
并请译人。
而叉与梵夹俱至。
證圣元年乙未
诏南印土沙门菩提流志
沙门义净同译于东都大遍空寺。
沙门复礼法藏等。
从佛授记寺。
圣历二年
成八十卷。
后躬制序文。
以冠其首。
久视间
出大乘入楞伽经。
又出文殊授记经于京师清禅。
及东都佛授记寺。
前后总出经十九部。
长安四年
上书祈归省母。
御史霍嗣光送景龙二年中。
宗诏至
上亲迎于开远门外居大荐福寺
会疾卒。
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也。
春秋五十九。
诏依外国葬礼。
焚于开远门外。
古然灯台。
其舌不俱烬。
诏哥舒道元送归其国。
而所焚之地。
犹起塔。
号华严三藏塔焉。
实叉难陀
一云施乞叉难陀
华言学喜
葱岭于阗人也。
智度恢旷风格不群。
善大小乘旁通异学。
天后明扬佛日崇重大乘。
以华严旧经处会未备。
远闻于阗有斯梵本。
发使求访并请译人。
叉与经夹同臻帝阙。
證圣元年乙未
于东都大内大遍空寺翻译。
天后亲临法座焕发序文。
自运仙毫首题名品。
印度沙门菩提流志沙门义净同宣梵本。
后付沙门复礼法藏等。
于佛授记寺译成八十卷。
圣历二年功毕。
至久视庚子驾幸颍川三阳宫诏叉译大乘入楞伽经。
天后复制序焉。
又于京师清禅寺及东都佛授记寺。
译文殊授记等经。
前后总出一十九部沙门波崙玄轨等笔受
沙门复礼等缀文。
沙门法宝恒景證义
太子中舍贾膺福监护。
长安四年
叉以母氏衰老思归慰觐。
表书再上方俞敕御史霍嗣光送至于阗
和帝龙兴有敕再徵。
景龙二年达于京辇。
屈万乘之尊。
亲迎于开远门外。
倾都缁侣备幡幢导引。
仍饰青象令乘之入城。
敕于大荐福寺安置。
未遑翻译。
遘疾弥留以景云元年十月十二日
右胁累足而终。
春秋五十九岁。
有诏听依外国法葬。
十一月十二日开远门外古然灯台焚之。
薪尽火灭其舌犹存。
十二月二十三日
门人悲智敕使哥舒道元。
送其馀骸及斯灵舌还归于阗
起塔供养。
后人复于茶毗之所起七层塔。
土俗号为华严三藏塔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氤唐 668 — 74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68—740 【介绍】: 唐僧。
长安高陵人俗姓长孙
初登进士第,后出家,从慎言法师学,博通内外,善属文。
玄宗,时大建论场,推登首座,诸师皆为屈伏。
有《对御论衡》、《唯识疏》、《法华经疏》、《御注金刚经疏》等。
道氤俗姓长孙氏
长安高陵人
父容殿中侍御史
少擢进士第
后遇梵僧。
心愿出家。
京师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
元宗幸洛。
敕与良秀法修随驾。
开元二十八年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高陵之长孙氏。
父容殿中侍御史
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
而娠。
逮娩香气芬复。
童稚俊秀。
学成中进士科
亲里被荣耀。
尝有梵僧。
分卫过其门。
饭已欲去。
顾曰。
已暮。
因留宿。
晤语至夜分。
梵僧多称道出家功德。
及晓辞行。
未远即不见。
由是无仕宦心。
遂事京邑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弟子。
而薙染焉。
登具后。
勇习经论。
先是兴善寺复礼法师
善属文。
使为西方赞。
以验其才力。
辞丽意真。
读者若身生净域。
而目接尊容也。
礼师顾左右。
叹赏久之。
且宣言于众。
以为之论议。
诚不可及。
上闻诏与良秀法修。
随驾幸洛阳
俄述净业障经疏。
疏成。
御史李竫请。
天宫寺开演。
一行禅师奏。
建论场于福先寺。
召集天下英髦之士。
学兼内外者。
竖立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
论诸大义宗
以示佛法之盛。
于是众共推
首升座。
而六科之辩。
卒皆屈伏。
一行叹而谓其人曰。
法有所凭。
吾死亦足矣。
既而驾还。
诏扈从如初。
适得小疾表辞。
帝遣中使赐方药。
诏曰。
法师服食此方并药。
所患必痊。
愈早来西京相见也。
其顾遇若此。
一行迁化。
蓝田铜人原。
送者自东宫已下。
京官九品以上。
与士庶男女。
无虑数万人。
诏设斋。
作表白法事。
宰相张燕公说独趋前执手曰。
释门后彦。
寓内罕俦。
幸为我录向所作悼文。
以重箧笥。
开元十八年
诏于华萼楼。
定二教优劣。
道士尹谦。
对语失次。
论宗乖舛。
诏赐绢五百疋。
用旌其能。
帝注金刚经。
至若有人先世罪业。
应堕恶道。
乃至罪业消灭。
则获阿耨菩提。
终疑其谬。
而未遽下笔。
诏问
对以为佛力经力。
十圣三贤。
亦莫之测。
陛下曩于般若会中。
闻薰不一。
更沈注想。
自发现行。
帝豁然悟入。
且为疏之。
以讲青龙西明崇福三寺。
皆用香泥。
筑讲堂地。
士之执新疏而听者。
日盈千数。
著对御论衡一卷。
大乘法门五卷。
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
唯识疏六卷。
法华经疏六卷。
御注金刚经疏六卷。
二十八年七月十六日
终有遗表进呈。
帝遣内给事贾文镶。
宣诏吊慰。
赠帛五十疋。
以助安厝。
寿七十三。
僧腊五十三。
其年八月十三日
葬于终南山逍遥园侧。
释道氤
俗姓长孙
长安高陵人也。
父容殿中侍御史
母马氏梦五色云覆顶。
因有娠焉。
母常听讲读大乘经晓夜不辍。
意行太任之胎教也。
逮乎诞弥异香芬馥。
成于童稚。
神气俊秀学问详明。
进士科一举擢第。
名喧曰下。
才调清奇荣耀亲里。
后有梵僧扣门分卫。
饭讫愿寓宵宿。
接之谈话。
言皆诣理。
梵僧称叹。
明晓辞诀方出门。
闪然不见。
由此无调选之心矣。
乞愿出家。
将知良珠度寸。
虽有百仞之水不能掩其云也。
何君亲而能阻入道之猛别心焉。
乃礼京招福寺慎言律师为师。
请益无替。
及登戒法旋学律科。
又隶经论。
如是内外偕通矣。
时有兴善寺复礼法师善属文。
曰籍汝少俊可为余造西方赞一本。
遂襞纸援毫略不停缀。
斯须已就。
其辞典丽。
清净佛国境物庄严。
临文若现前矣。
礼师读讫顾左右诸德曰。
奇才秀句吾辈莫能测也。
自后服膺窗案昼夜精励。
辩给难詶善于立破。
礼师仰其风规。
尝于稠人广众中宣言曰。
之论端势若泉涌。
从此闻天供奉朝廷。
玄宗幸雒。
敕与良秀法修随驾。
御史李竫同请天宫寺讲净业障经。
其疏亦之著述也。
一行禅师国之师匠。
过虑将来佛法谁堪捍禦谁可阐扬。
奏召天下英髦学兼内外者。
集于洛京福先寺。
大建论场。
为众推许。
乃首登座于瑜伽唯识因明百法等论。
竖立大义六科。
敌论诸师茫然屈伏。
一行惊异曰。
大法梁栋伊人应焉。
余心有凭。
死亦足矣。
及乎大驾西还敕令扈从。
乃有小疾上表。
帝降中使赐药并方诏曰。
法师将息。
朕此药并方甚好。
服食必差。
所患痊愈早来西京
其顾遇也若此。
仍属此际一行迁神。
敕令东宫已下京官九品已上并送至铜人原蓝田设斋。
表白。
法事方毕。
宰相张燕公说手曰。
释门俊彦宇内罕匹。
幸附口录向所导文一本置于箧笥。
由是其文流天下也。
开元十八年花萼楼对御定二教优劣。
雄论奋发河倾海注。
道士尹谦对答失次。
理屈辞殚论宗乖舛。
帝再三叹羡。
诏赐绢伍伯匹用充法施。
别集对御论衡一本盛传于代。
后撰大乘法宝五门名教并信法仪各一卷唯识疏六卷法华经疏六卷御注金刚经疏六卷。
玄宗注经。
至若有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乃至罪业则为消灭。
虽提兔翰颇见狐疑。
虑贻谬解之愆或作馀师之义。
决择经之功力剖判是非。
奏曰。
佛力经力十圣三贤亦不可测。
陛下曩于般若会中闻熏不一。
更沈注想自发现行。
帝于是豁然若忆畴昔。
下笔不休终无滞碍也。
续宣造疏矣。
四海向风学徒鳞萃。
青龙寺执新疏。
听者数盈千计。
至于西明崇福二寺。
讲堂悉用香泥。
筑自水际至于土面。
庄严之盛京中甲焉。
开元二十八年有疾将终。
遣门弟子赍遗表云。
某末品轻生虚均雨露。
得陪缁伍许自精修。
虽常袒右肩无施举袂之役。
而执锡舒步得蠲负载之劳。
属以时畅玄功德扬真化。
不谓勤劬慕学造次养生。
今月十六日苦肠忽加汤药无救。
泉门自掩安沐尧风。
夜台一归宁逢舜日。
有定瘗于苍陇。
无再谒于丹墀云。
时帝览恻怛。
中使内给事贾文瑰。
将绢五十匹就院吊赠宣口敕。
奉问弟子等。
闻法师迁神寂灭。
痛惜良深。
未审拟于何处安厝。
赐到绢帛等。
圣恩追悼。
生荣死哀光于僧伍。
俗寿七十三。
僧腊五十三。
其年秋八月十二日葬于终南山阴逍遥园侧。
白塔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一行武周 683 — 7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或683—727 【介绍】: 唐僧。
魏州昌乐人,一说钜鹿人
俗姓张名遂
公瑾孙。
少聪明,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
武三思慕其学行,就请与结交,而一行匿避。
二十一岁出家为僧。
后从善无畏金刚智学密法。
善无畏译《大日经》,并作《大日经疏》。
睿宗即位,数以礼征,不应命。
玄宗开元初,令强起之。
,置于光太殿,访以安国抚人之道,言皆切直,无有所隐。
时《麟德历》推步渐疏,奉敕考前代诸家历法,改撰新历,乃与梁令瓒等创黄道游仪、水运浑仪。
曾据南宫说所测,推算出相当于子午线纬度长度
卒赐大慧禅师
著《大衍历》、《七政长历》等。
一行俗姓张氏
钜鹿人
本名遂
武后时佐命剡国公公谨支孙。
幼依普寂禅师出家。
后往天台山国清寺受算法。
造大衍历。
元宗召入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开元十五年卒于京师华严寺
谥大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张氏
钜鹿人
佐命功臣公谨之诸孙。
髫龀岐嶷。
读书不再览。
俄从普寂禅师得心法。
因礼为师。
以出家焉。
尝设大会时徵士卢鸿
方隐居别峰。
朝廷屡聘不起。
请为文。
以开导邑社。
于是鸿袖出其文。
置几上。
曰。
事僻语古。
必求俊朗者宣之。
不然可呼至。
吾当先以指授之也。
趣使呼至。
伸纸视之。
微笑而已。
无所问。
复置文几上去。
鸿私怪其轻脱。
及钟梵俱作。
千众骈集庭宇。
攘袂而进。
抗音倾泻。
无少遗误。
鸿𥈭眙叹息。
因语学宜纵其游故三藏玄理。
莫不淹贯。
尤善阴阳谶纬之书。
千里寻访。
必得乃已。
天台山国清寺
有妙于数学者。
造之。
然其所居傍小溪。
水急甚。
岸立未即渡。
且遥闻其人布算声。
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远来。
而未之见者。
为沮于水耳即除一算。
水乃不流。
承言而见。
稽首足下。
尽得其术焉。
道士邢和璞不测人也。
尹愔曰。
洛下闳造历。
以为更八百岁。
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出。
定之今一行和尚
造大衍历。
既正其谬。
又当其运。
洛下闳之言斯信。
和尚之为圣人可知矣。
玄宗诏问其能。
对曰能记忆。
帝命中官
取宫籍试之。
阅毕。
唱数幅习熟如素。
帝不觉降榻拜曰。
师圣人也。
嗟异良久。
自是动静皆从。
扣灾福。
号之天师
寻诏住唐兴寺
有王媪者。
未出家时邻里也。
一日诣涕泣。
求救其子杀人罪。
命多与之金使去曰。
国家刑宪其可以私意于之哉。
媪因悉数其微时事。
大诟不已。
嘿念有所报效。
且起布算。
即戒净人。
操布囊坐某坊空静地以俟。
曰遇生物。
则捕以投囊中急归。
净人如其戒。
日且午。
果见老䝏引七豚至。
逐之。
䝏走而豚得。
即以闭巨壅中。
祝数番。
明日诏问。
司天监奏。
夜失北斗星何耶。
对以为昔后魏失荧惑几至亡国。
以其能戒惧而免此。
则人主转祸为福之兆也。
今失帝车。
岂非天所以大儆陛下欤。
夫匹夫匹妇。
有所愤激。
犹陨霜天旱。
而祝盛德所感召乎。
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
自微僧观之。
莫若大赦。
以幸天下。
帝以为然。
及降赦之夕。
占奏一星见。
七夜而复其初。
久之获證金刚三藏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
法王宝。
复偕无畏三藏。
译毗卢遮那佛经开后佛国。
睿宗玄宗并加宠遇。
每诏入集贤院
备顾问。
开元中尝大旱。
诏祈雨。
曰宜得。
一器。
上有龙状者。
中官遍阅内库
皆弗类。
异日得古鉴。
指其鼻喜曰。
此真龙也。
以入坛场。
顷之雨。
帝从容于大明宫
密以社稷吉凶。
祚运脩短。
问之。
不应徐以他语乱其意。
帝诘不已。
曰。
陛下当有万里之
社稷毕德终吉。
且遗帝以金合子一。
其小如弹丸。
坚不可发。
撼之有声。
云事急则开。
后幸蜀。
仓皇漫莫记省。
成都发之。
则当归药也。
复见万里桥
帝曰。
一行其神已乎。
遽焚香告谢。
唐逮昭宗而梁代之。
则昭宗初封吉王
太子德王云。
开元十五年十月八日
扈驾幸新丰辞帝归嵩山
方接款河南尹裴宽
忽谢曰。
小间愿有复也。
因屏以窥之。
坐堂上。
礼足起。
附耳语再三。
竟降阶入南室。
手闭其户。
侍者声钟曰。
一行灭度矣。
左右趋视。
则已瞑目。
无复气息。
先是九月间。
得疾于华严寺将舆病入辞。
以小间而止。
帝于是夕梦瞰禅居。
绳床纸槅历历。
晓使人问疾。
且验之。
如所梦。
乃召京城名德。
为设道场祈福。
其神交于帝。
岂非夙有缘契耶。
著所翻经疏七卷。
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又规铁为黄赤二道。
造游仪。
以正历。
葬全身于铜人原。
谥大慧
御制塔铭树冢上。
释一行
俗姓张
钜鹿人也。
本名遂则
唐初佐命剡国公公谨之支孙也。
丱岁不群聪黠明利。
有老成之风。
读书不再览已暗诵矣。
因遇普寂禅师大行禅要。
归心者众。
乃悟世幻礼为师出家剃染。
所诵经法无不精讽。
师尝设大会。
远近沙门如期必至。
计逾千众。
时有徵士卢鸿隐居于别峰。
道高学富。
朝廷累降蒲轮。
终辞不起。
大会主事先请鸿为导文序赞邑社。
是日鸿自袖出其文。
置之机案。
钟梵既作。
鸿寂公曰。
某为数千百言。
况其字僻文古。
请求朗俊者宣之。
当须面指擿而授之。
寂公
伸纸览而微笑复置机案。
鸿怪其轻脱。
及僧聚于堂中。
乃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一无遗误。
鸿愕视久之。
降叹不能已。
复谓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自是三学名师罕不咨度。
因往当阳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达毗尼。
然有阴阳谶纬之书。
一皆详究。
寻访算术不下数千里。
知名者往询焉。
末至天台山国清寺见一院。
古松数十步门枕流溪淡然岑寂。
行立于门屏闻院中布算。
其声蔌蔌然。
僧谓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自远求吾算法。
计合到门必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子。
又谓侍者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
承其言而入。
稽首请法尽授其决焉。
门前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公卿籍甚。
玄宗闻之诏入。
曰。
师有何能。
对曰。
略能记览他无所长。
中官取宫籍以示之。
行周览方毕覆其本。
记念精熟如素所习。
唱数幅后。
帝不觉降榻稽首曰。
师实圣人也。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邢和璞者道术人莫窥其际。
尝谓尹愔曰。
一行和尚真圣人也。
洛下闳造历云。
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属大衍历出。
正其差谬则洛下闳之言可信。
非圣人孰能预于斯矣。
又于金刚三藏学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受法王宝。
复同无畏三藏译毗卢遮那佛经。
开后佛国。
其传密藏必抵渊府也。
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所翻之经著疏七卷。
又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志以为不刊之典。
又造游仪黄赤二道。
以铁成规。
于院制作。
次有王媪者。
邻里之老妪。
昔多赡行之贫。
显遇常思报之。
一日拜谒云。
儿子杀人即就诛矣。
师帝王雅重。
乞奏减死以供母之残龄。
如是泣涕者数四。
曰。
国家刑宪岂有论请而得免耶。
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
任去别图。
媪戟手曼骂曰。
我居邻周给迭互。
绷褓间抱乳汝。
长成何忘此惠耶。
心慈爱终夕不乐。
于是运算毕召净人。
戒之曰。
汝曹挈布囊于某坊闲静地。
午时坐伺得生类。
投囊速归。
明日果有𭸞彘引豚七个。
净人分头驱逐𭸞母走矣。
得豚而归。
行已备巨瓮。
逐一入之闭盖。
以六乙泥封口。
诵胡语数契而止。
投明中官下诏入问云。
司天监奏。
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何耶。
对曰昔后魏曾失荧惑星。
至今帝车不见。
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犹陨霜天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之。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骨乎。
释门以慈心降一切魔微僧曲见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
北斗一星见。
七夜复初。
其术不可测也。
开元中尝旱甚帝令祈雨曰。
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方可致雨。
敕令中官同于内库中遍视之。
皆言弗类。
数日后指一古鉴鼻盘龙
喜曰。
此真龙也。
乃将入坛场一日而雨。
其异术通感为若此也。
玄宗大明宫
从容密问社稷吉凶并祚运终毕事。
对以他语。
帝询之不已。
曰。
陛下当有万里之
又曰。
社稷毕得终吉。
帝大悦。
复遗帝一金合子。
形若弹丸。
内贮物撼必有声发之不得。
云有急则开。
帝幸蜀仓黄都忘斯事。
及到成都忽忆启之。
则药分中当归也。
帝曰。
伊药产于此。
师知朕违难至蜀当归也。
复见万里桥
一行之言信其神矣。
中官焚香祝之。
乃告谢也。
及昭宗初封吉王
太子德王
唐为梁灭。
终行之言。
社稷毕得终吉也。
开元十五年九月华严寺疾笃。
将舆病入辞。
小间而止。
玄宗此夜梦瞰禅居。
见绳床纸隔开扇。
晓而验问。
一如所睹。
乃诏京城名德。
致大道场为行祈福。
危疾微愈。
其宠爱如是。
十月八日随驾幸新丰
身无诸患口无一言。
忽然浴香水换衣趺坐。
正念怡然示灭。
一云辞告玄宗
后自驾前。
东来嵩山谒礼本师。
也。
河南尹裴宽正谒
云。
有少事未暇与大尹款话。
且请踟蹰休息也。
乃屏从人止于旁室伺何为。
见洁净正堂焚香默坐如有所待。
斯须叩门连声云。
天师一行和尚至(僧号天师始见于此。
言天子师也)。
入颇匆切之状礼寂之足。
附耳密语。
其貌愈恭。
但颔应曰。
无不可者。
语讫又礼。
礼语者三。
唯言是是无不可者。
语讫降阶入南室自闭其户。
乃徐召侍者曰。
速声钟。
一行灭度
左右疾走视之瞑目而坐。
手掩伺息已绝。
四众弟子悲号沸渭撼动山谷。
乃停神于罔极寺。
自终及葬凡经二七日
爪甲不变髭发更长。
形色怡悦时众惊异。
帝览奏悲怆曰。
禅师舍朕。
深用哀慕。
丧事官供。
诏葬于铜人原。
谥曰大慧禅师
御撰塔铭。
天下释子荣之。
释一行
俗姓张氏
钜鹿人也。
本名遂
早岁不群聪黠明利有老成之风。
读书不再已暗诵矣。
师事普寂禅师出家剃染于嵩山
师尝设食于寺。
大会群僧及沙门
居数百里者皆如期而至。
且聚于数人。
时有卢鸿者。
道高学富隐于嵩山
因请鸿为文赞叹其会。
至日鸿持其文至寺。
其师授之致于几案上。
钟梵既作。
鸿普寂曰。
某为文数千言。
况其字僻而言怪。
盍于群僧中选其聪悟者。
鸿当亲为传授
乃令召一行
既至伸纸微笑止于一览。
复致于几上。
鸿轻其疏脱而窃怪之。
俄而群僧会于堂。
一行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一无遗忘。
鸿惊愕久之。
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一行因穷大衍。
自此求访师资不远数千里。
尝至天台国清寺见一院。
古松数十株门前有流水。
一行立于门屏间闻院中僧于庭布算。
其声蓛蓛。
既而谓其徒曰。
今日当有弟子求吾算法。
已合到门。
岂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
又谓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弟子当至。
一行承言而入。
稽首请法尽授其术。
而门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玄宗闻之召令入内。
谓曰。
卿何能。
对曰。
善记览。
玄宗因召掖庭取宫人籍以示之。
周览既毕覆其本。
记念精熟如素所习读。
数幅之后。
玄宗不觉降榻为之作礼。
呼为圣人。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刑和璞尝谓尹愔曰。
一行其圣人乎。
汉之洛下闳造大衍历云。
后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一行造大衍历正其差谬。
洛下闳之言信矣。
一行又尝诣道士尹崇。
扬雄太玄经
数日复诣崇还其书。
崇曰此书意旨深远。
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
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
一行曰。
究其义矣。
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
崇大嗟伏。
谓人曰。
此后生颜子也。
一行幼时家贫邻有王姥。
前后济之约数十万。
一行尝思报之。
至开元中一行玄宗敬遇言无不可。
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
狱未具。
姥诣一行求救。
一行曰。
姥要金帛。
当十倍畴也。
君上执法难以请求如何。
王姥戟手大骂曰。
何用识此僧。
一行从而谢之。
终不顾。
一行心计浑天寺中工役数百。
乃命空其室内。
徙一大瓮。
于中。
密选常住奴二人。
授以布囊。
谓曰。
某方某角有废园
汝中潜伺从午至昏。
当有物入来。
其数七者可尽掩之。
失一则杖汝。
如言而往。
至酉后果有群豕至。
悉获而归。
一行大喜。
令寘瓮中覆以木盖。
封以六一泥。
朱题梵字数十。
其徒莫测。
诘朝中使叩门急召至便殿。
玄宗迎问曰。
太史奏。
昨夜北斗不见。
是何祥也。
师有以禳之乎。
一行曰。
后魏时失荧惑至今帝车不见。
古所无者天将大警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则陨霜赤旱。
盛德所感乃能退舍。
感之切者其在葬枯出击乎。
释门以瞋心坏一切善。
慈心降一切魔。
如臣曲见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从之。
又其夕太史奏。
北斗一星见。
凡七日而复。
帝尝问国祚几何有留难否。
曰。
銮舆有万里之
社稷终吉。
帝惊问其故不答。
退以小金合进之曰。
至万里即开。
帝一日发合视之。
盖当归少许。
及禄山乱驾幸成都
万里桥忽悟。
未几果归。
昭宗初封吉王
唐至昭宗而灭。
故终吉。
至开元末裴宽河南尹
深信佛法师普寂禅师
日夕造焉。
或一日
云。
方有少事未暇款语。
且请迟回休息。
乃屏宾从止于空室。
洁涤正堂焚香端坐。
坐未久忽闻扣门连声云。
天师一行和尚至矣。
一行入诣作礼。
礼讫附耳密语。
其貌绝恭。
但颔云。
无不可者。
语讫复礼礼讫又语如是者三。
唯云是是无不可者。
一行语讫降阶入南堂自阖其户
乃徐命弟子云遣。
声钟一。
行和尚灭度矣。
左石疾走视之一如其言灭。
度后服缞绖。
葬之日徒步出城送之。
春秋四十五。
帝哭之哀甚辍朝三日。
停龛三七日。
容貌如生。
帝亲制碑书于石。
出内库钱五十万建塔铜人原。
谥曰大慧禅师
姓张
钜鹿人丱岁不群。
读书不再览。
悟世幻。
礼寂为师。
出家剃染。
所诵经法。
无不精讽。
寂师尝设大会。
远近沙门
如期必至。
计逾千众。
时有徵士卢鸿
隐居于别峰。
道高学富。
大会主事
先请鸿为导文序。
赞邑社。
是日鸿自袖出其文。
置之几案。
钟梵既作。
鸿谓寂公曰。
某为数千百言。
况其字僻文古。
请求朗隽者宣之。
当须面指擿而授之。
寂公呼伸纸。
览而微笑。
复置几案。
鸿怪其轻脱。
及僧聚于堂中。
乃攘袂而进。
抗音典裁。
一无遗误。
鸿愕视久之。
降叹不能已。
复谓寂公曰。
非君所能教导也。
当纵其游学。
自是三学名师。
罕不咨度。
因往当阳
值僧真纂成律藏序。
深达毗尼。
兼有阴阳谶纬之书。
一皆详究。
寻访算术。
不下数千里。
知名者往询焉。
末至天台山国清寺
见一院。
古松数十步。
门枕流溪
淡然岑寂。
行立于门屏。
闻院中布算。
其声簌簌然。
僧谓侍者曰。
今日当有弟子。
自远求吾算法。
计合到门。
必无人导达耶。
即除一算子。
又谓侍者曰。
门前水合却西流。
弟子当至。
承其言而入。
稽首请法。
尽授其诀焉。
门前水复东流矣。
自此声振遐迩。
公卿籍甚。
玄宗闻之诏入。
曰师有何能。
对曰略能记览。
他无所长。
中官取宫籍以示之。
行周览方毕。
覆其本。
记念精熟。
如素所习唱数幅后。
帝不觉降榻稽首曰师实圣人也。
嗟叹良久。
寻乃诏对无恒。
占其灾福。
若指于掌。
言多补益。
邢和璞者道术。
人莫窥其际。
尝谓尹愔曰。
一行和尚
真圣人也。
洛下闳造历云。
八百岁当差一日。
则有圣人定之。
今年期毕矣。
属大衍历出。
正其差谬。
洛下闳之言可信。
非圣人孰能如是。
又于金刚三藏
学陀罗尼秘印。
登前佛坛。
法王宝。
复同无畏三藏。
译毗卢遮那佛经。
开后佛国。
睿宗玄宗并请入内集贤院
寻诏住兴唐寺
所翻之经。
著疏七卷。
又摄调伏藏六十卷。
释氏系录一卷。
开元大衍历五十二卷。
其历编入唐书历律忘。
以为不刊之典。
有王媪者。
邻里之老妪。
昔多赡行之贫。
显遇。
常思报之。
一日拜谒云。
儿子杀人。
即就诛矣。
师帝王雅重。
乞奏减死。
以供母之残龄。
如是泣涕者数。
四行曰。
国家刑宪。
岂有论请而得免耶。
命侍僧给与若干钱物。
任去别图媪戟手曼骂曰。
我居邻周给。
迭互绷褓间[抪-巾+巳]。
乳汝长成。
何忘此惠耶。
心慈爱。
终夕不乐。
于是运算毕召净人戒之曰。
汝曹挈布囊。
于某坊闲静地。
午时坐伺。
得生类投囊速归。
明日果有猳彘引豚七个。
净人分头驱逐。
猳母走矣。
得豚而归。
行已备巨瓮。
逐一入之闭盖。
以六乙泥封口。
诵番语数契而止。
投明。
中官下诏入问云。
司天监奏。
昨夜北斗七座星全不见。
何耶对曰。
后魏曾失荧惑星。
至今帝车不见。
此则天将大儆于陛下也。
夫匹夫匹妇不得其所。
犹陨霜天旱。
盛德所感。
乃能退之。
莫若大赦天下。
玄宗依之。
其夜占奏北斗一星见。
七夜复初。
其术不可测也。
开元中尝旱甚。
帝令祈雨。
曰当得一器上有龙状者。
方可致雨。
敕令中官内库中偏视之。
皆言弗类。
数日后。
指一古鉴鼻盘龙
喜曰。
此真龙也。
乃将入坛场。
一日而雨。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满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
西域人
以博晓经义为僧众所推。
来中原翻译瑜珈法门,会文宗开成中甘露之变,朝廷无复纪纲,不暇翻译。
知玄礼以为师,深得其指授,并请翻诸禁咒,因译《陀罗尼集》及《佛为毗戍陀天子说尊胜经》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西域人也。
开成中
进梵夹。
会有甘露之祸。
不暇翻译。
悟达国师知玄
好声明学。
师事
因请出诸禁祝。
偕菩提嚩日啰金刚悉地。
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出佛为毗戍陁天子所说尊胜经一卷。
较旧译尤详。
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大中间
行大㬅拿罗灌顶法。
阿阇梨
著佛法根本。
其说以为陀罗尼者。
法之根本。
盖大毗卢遮那。
寔诸佛所依。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脩戒定慧而以总持助成之。
速疾。
无不可者。
又述示教指归。
𡺈嵝
释满月者。
西域人也。
爰来震旦务在翻传。
瑜伽法门一皆贯练。
既多神效众所推钦。
开成中进梵夹。
遇伪甘露事去未旋踵。
朝廷无复记纲不暇翻译。
悟达国师知玄
好学声明。
为师。
情相款密指教梵字并音字之缘界。
悉昙八转深得幽趣。
曰。
异哉。
吾体两方之言。
愿参象胥之末可乎。
因请翻诸禁咒。
乃与菩萨嚩日罗金刚悉地等。
重译出陀罗尼集四卷。
又佛为毗戌陀天子说尊胜经一卷。
详覈三复曲尽佛意。
此土先已有陀罗尼集十二卷。
新翻四卷未闻入藏。
等俱不测其终。
次有般若斫迦三藏者。
华言智慧轮
西域人
大中中行大曼拿罗法。
已受灌顶为阿阇梨
善达方言深通密语。
著佛法根本。
宗乎大毗卢遮那。
为诸佛所依。
法之根本者陀罗尼是也。
至于出生无边法门。
学者修戒定慧以总侍助成。
速疾之要无以超越。
又述示教指归共一十馀言。
皆大教之钤键也。
出弟子绍明。
咸通年中刻石记传焉。
论曰。
无漏海中震潮音而可怪。
总持言下书梵字而不常。
未闻者闻。
闻光音天之馀响。
未解者解。
解最上法之所诠。
圣贤饮之为醇醪。
凡劣啜之成糟粕。
若夫有缘则遇。
无道则违。
秦狱既械其利防。
此无缘也。
汉庭肇迎其白马。
斯有感焉。
听彼异呼览其横字。
情可求而呼相乱。
字虽殊而意且同。
是故周礼有象胥氏通六蛮语。
狄鞮主七戎。
寄司九夷。
译知八狄。
今四方之官。
唯译官显著者何也。
疑汉已来多事北方。
故译名烂熟矣。
又如周秦輶轩使者
奏籍通别国方言。
令君王不出户庭坐知绝遐异俗之语也。
若然者象胥知其远也。
方言知其近也。
大约不过察异俗达远情者矣。
懿乎东汉始译四十二章经。
复加之为翻也。
翻也者如翻锦绮背面俱花。
但其花有左右不同耳。
由是翻译二名行焉。
初则梵客华僧。
听言揣意方圆共凿。
金石难和。
碗配世间。
摆名三昧。
咫尺千里。
觌面难通。
次则彼晓汉谈。
我知梵说。
十得八九。
时有差违。
至若怒目看世尊。
彼岸度无极矣。
后则猛显亲往。
奘空两通。
器请师子之膏。
鹅得水中之乳。
内竖对文王之问。
扬雄得绝代之文。
印印皆同。
声声不别。
斯谓之大备矣。
逖观道安也论五失三不易。
彦琮也籍其八备。
明则也撰翻经仪式。
玄奘也立五种不翻。
此皆类左氏之诸凡。
同史家之变例。
今立新意成六例焉。
谓译字译音为一例。
胡语梵言为一例。
重译直译为一例。
粗言细语为一例。
华言雅俗为一例。
直语密语为一例也。
初则四句。
一译字不译音。
即陀罗尼是。
二译音不译字。
如佛胸前卐字是。
三音字俱译。
即诸经律中纯华言是。
四音字俱不译。
如经题上<T50p0723_01.gif<T50p0723_02.gif二字是。
第二胡语梵言者。
一在五天竺纯梵语。
二雪山之北是胡。
山之南名婆罗门。
国与胡绝书语不同。
从羯霜那国。
字源本二十馀
转而相生。
其流漫广。
其书竖读。
同震旦欤。
至吐货罗音渐异。
字本二十五其书横读。
度葱岭南迦毕试国
字同吐货罗。
已上杂类为胡也。
印度字梵天所制。
本四十七
演而遂广。
号青藏焉
有十二章教授童蒙。
大成五明论。
大抵与胡不同。
五印度境弥亘既遥。
安无少异乎。
又以此方始从东汉传译至于隋朝
皆指西天以为胡国。
且失梵天之苗裔。
胡地之经书。
彦琮法师独明斯致。
唯徵造录痛责。
弥天符佛地而合阿含。
得之在我。
用胡名而迷梵种。
失则诛谁。
唐有宣公亦同鼓唱。
自此若闻弹舌。
或睹黑容印定呼为梵僧。
雷同认为梵语。
师可谓忙于执斧捕前白露之蝉。
瞢在回光照后黄衣之雀。
既云西土有梵有胡。
何不南北区分。
是非料简致有三失。
一改胡为梵。
不析胡开胡还成梵。
失也。
二不善胡梵二音。
致令胡得为梵。
失也。
三不知有重译失也。
当初尽呼为胡。
亦犹隋朝已来总呼为梵所谓过犹不及也。
如据宗本而谈。
以梵为主。
若从枝末而说。
称胡可存。
何耶。
自五天至岭北。
累累而译也。
乃疑琮公留此以待今日亦不敢让焉。
三亦胡亦梵。
天竺经律传到龟兹
龟兹不解天竺语。
天竺为印特伽国者。
因而译之。
若易解者犹存梵语。
如此胡梵俱有者是。
四二非句。
纯华言是也。
第三重译直译者。
一直译。
如五印夹牒直来东夏译者是。
二重译。
如经传岭北楼兰焉耆不解天竺且译为胡语。
如梵云邬波陀耶。
疏勒云鹘社。
于阗云和尚。
天王梵云拘均罗。
胡云毗沙门是。
三亦直亦重。
如三藏直赍夹牒而来。
路由胡国。
或带胡言。
如觉明口诵昙无德律中有和尚等字者是。
四二非句。
即赍经三藏。
虽兼胡语到此不翻译者是。
第四粗言细语者。
声明中一苏漫多。
谓汎尔平语辞也。
二彦底多。
典正辞也。
佛说法多依苏漫多。
意住于义不依于文。
又被一切故。
若彦底多非诸类所能解故。
亦名全声者
音分明典正
此细语也。
半声者。
音不分明而讹僻。
此粗语也。
一是粗非细。
如五印度时俗之是。
二唯细非粗。
法护宝云义净洞解声明音律用中天细语典言而译者是。
三亦粗亦细。
如梵本中语涉粗细者是或注云此音讹僻即粗言也。
四二非句。
阙第五华言雅俗者。
云音楚夏同也。
且此方言语雅即经籍之文。
俗乃术巷之说。
略同西域
细即典正粗即讹僻也。
一是雅非俗。
如经中用书籍是。
二是俗非雅。
如经中乞头博颊等语是。
三亦雅亦俗。
学士润文信僧执笔。
其间浑金璞玉交杂相投者是。
四二非句。
阙第六直语密语者。
二种作句。
涉俗为直。
涉真为密。
如婆留师是。
一是直非密。
谓婆留师翻为恶口住。
以恶口人人不亲近故。
二是密非直。
婆留师翻为菩萨所知彼岸也。
既通达三无性理。
亦不为众生所亲近故。
三两亦句。
即同善恶真俗。
皆不可亲近故。
四二非句。
谓除前相故。
又阿毗持呵娄(目数数得定)郁婆提(目生起拔根弃背)婆罗(目真实离散乱)此诸名在经论中例显直密语义也。
更有胡梵文字。
四句易解。
凡诸类例括彼经诠。
解者不见其全牛。
行人但随其老马矣。
或曰。
翻梵夹须用此方文籍者。
莫招滥涉儒雅之过乎。
通曰。
不关典非子史之
用其翻对。
岂可以委巷之谈而糅于中耶。
道安云。
乃欲以千载上之微言传所合百王下之末俗。
斯为不易矣。
或曰。
汉魏之际盛行斯意。
致使寿国志述临儿国云浮屠所载与中国老子经而相出入。
老子西出关过西域天竺教胡为浮屠。
此为见译家用道德二篇中语。
便认云与老子互相出入也。
华人能梵语与西僧言说。
两相允会。
可便谓此人为天竺人耶。
盍穷其始末乎。
是知若用外书须招此谤。
童寿译法华。
可谓折中天然西域之语趣矣。
今观房融润文于楞严。
僧肇徵引而造论。
宜当此诮焉。
苟参鄙俚之辞。
曷异屠沽之谱。
然则糅书勿如无书。
与其典也宁俗。
傥深溺俗厥过不轻。
折中适时自存法语。
斯谓得译经之旨矣。
故佛说法多依苏漫多也。
又传译之兴。
奉行之意。
不明本起何示将来。
今究其宣扬略陈梗概。
夫教者不伦有三畴类。
一显教者。
诸乘律论也(不同瑜伽论中显了教是多分大乘藏教)二密教者。
瑜伽灌顶五部摩三密曼拿罗法也(瑜伽隐密教是多分声闻藏教)三心教者。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禅法也。
次一法者。
即显教也。
以摩腾为始祖焉。
次二教令者。
即密教也。
金刚智为始祖焉。
次三心者(义加此)即禅法也。
菩提达磨为始祖焉。
是故传法者。
以法音传法音。
传教令者。
以秘密传秘密。
传心者。
以心传心。
此之三教三轮。
三祖自西而东。
化凡而圣。
流十五代(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朱梁后唐石晋刘汉郭周今大宋)法门之贻厥孙谋。
万二千年。
真教之克昌厥后。
或曰。
译场馆设官分职不得闻乎。
曰此务所司先宗译主
即赍叶书之三藏明练显密二教者充之。
次则笔受者。
必言通华梵学综空。
相问委知然后下笔。
西晋伪秦已来。
立此员者。
沙门道含姚嵩承远父子。
至于帝王
姚兴武天后中宗
或躬执干。
又谓为缀文也。
次则度语者。
正云译语也。
传度转令生解。
亦名传语。
如翻识论沙门战陀译语是也。
次则證梵本者。
求其量果密能證知。
能诠不差所无谬矣。
居士伊舍罗證译毗耶梵本是也。
立證梵义一员。
乃明西义得失。
贵令华语下不失梵义也。
复立證禅义一员。
沙门大通充之。
次则润文一位。
员数不恒。
令通内外学者充之。
良以笔受在其油素。
文言岂无俚俗。
傥不失于佛意。
何妨刊而正之。
义净译场。
李峤韦嗣立卢藏用等二十馀人次文润色也。
次则證义
盖證已译之文所诠之义也。
如译婆沙论。
慧嵩道朗等三百人考正文义。
唐复礼累场充任焉。
次则梵呗。
法筵启梵呗前兴。
用作先容令生物善。
唐永泰中方闻此位也。
次则校勘
雠对已译之文。
隋前彦琮覆疏文义。
盖重慎之至也。
次则监护大使
后周平高公侯寿为总监检校
唐则房梁公为师监护。
相次许观杨慎交杜行顗等充之。
或用僧员。
则隋以明穆昙迁等十人。
监掌翻译事诠定宗旨。
其处则秦逍遥园
寿光殿瞻云馆。
魏汝南王宅。
隋炀帝置翻经馆。
其中僧学士之名。
唐于广福等寺。
或宫园不定。
又置正字
字学玄应曾当是职。
后或置或否。
朝延罢译事。
唐宪宗元和五年至于周朝
相望可一百五十许岁。
此道寂然。
迨我皇帝临大宝之五载
河中府密教沙门法进
西域三藏法天译经蒲津
州府官表
上览大悦。
赐紫衣。
因敕造译经院太平兴国寺之西偏。
续敕搜购下梵夹。
僧法护施护
同参其务。
左街僧录照大师温證义
又诏沧州三藏道圆證梵字。
慎选两街解沙门缀文。
令遵法定清沼笔受
守峦道真知逊法云慧超慧达可瑰善祐可支證义
伦次缀文。
使臣刘素高品王文寿监护。
礼部郎中张洎光禄卿汤悦次文润色。
校量寿命善恶报应善见变化金曜童子甘露鼓等
命授三藏天息灾法天施护师号。
外试鸿胪少卿赐厩马等。
笔受證义沙门赐紫衣并帛差。
御制新译序冠于首。
观其佛日重光法轮发轫。
赤玉箱而启秘。
青莲朵以开芳。
圣感如然。
前代就堪比也。
又以宣译之者乐略乐繁。
隋之已前经题简少。
义净已降目偏长。
古则随取强名。
后则繁尽我意。
又旧翻秘咒。
少注合呼。
唐译明言多祥音反。
受持验。
斯胜古踪。
师犬译诸偏精律部。
自高文彩最有可观。
金刚智也秘藏祖师。
阿目祛也多译匠。
师资相接感应互彰。
无畏辞且多朴实。
觉救加佛顶之句。
人无间然。
日照出识之文。
刃有馀地。
思惟罥索。
学喜华严。
密语断章大人境界。
流志宝积
菩提曼
华胥之理致明。
灌顶之风标秘邃。
迪公勤其笔受
般若终乎译场。
其馀诸公皆翻夹牒欲知状貌聊举喻其犹人也。
人皆人也。
奈何姿制形仪。
各从所肖。
肖其父焉。
若如此大则同。
而小有异耳。
良由译经是佛法之本。
本立则道生。
其道所生唯生释子。
是以此篇冠首。
故曰。
先王将禜海。
必先事于河者。
示不忘本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道丕五代 889 — 95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89—955 【介绍】: 五代时僧。
京兆长安人
宗室后裔。
七岁出家,九岁善梵音礼赞。
昭宗石门,曾往迎驾。
遇乱,负母退居华山
二十七岁时,入住洛阳福先寺。
天祐间赐紫
后唐庄宗时广智大师
后梁、后唐间,数入内应制谈论。
后晋高祖天福三年,诏入汴京,副录左街僧事。
出帝开运中左街僧录
后汉末,避乱逃归洛阳
后周太祖广顺初,复诏入汴为僧录
世宗初欲沙汰僧尼,因其谏而止。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长安贵胄里宗室子也。
父从晏。
昭宗昆季五院之长。
母许氏。
以无嗣息。
尝躬诵莲经普门品而妊。
及生。
秀整可爱。
甫周晬。
父以王事。
没于霍山军中。
辍乳哺。
有戚容。
七岁绝荤膻。
每游佛寺。
辄忘返。
而保寿继能法师尝相往来。
因白母。
从之出家。
未几。
昭宗石门
九岁尔。
及驾回已能偕其师。
迎驾如礼。
十九岁。
徇众请讲金刚般若经。
听者悦服。
既而朱晃逼驾。
洛阳
长安焚荡。
独负其母。
东征华阴
刘道开乱。
遂入华山
居岩穴中。
翔涌。
斗万钱。
素得咽气术。
卒赖以济。
而日巡丐以奉母。
无小乏。
母或问食未。
则跪曰。
有施主。
于戏可谓孝矣。
年二十。
母命之曰。
汝亦知汝父之死所乎。
霍山草木长矣。
汝能收其遗馀以归葬。
则吾庶几无憾。
于是含悲茹苦。
即其地。
昼夜呗梵。
聚群骸以祷之曰。
诚吾父者。
则必动转以自异。
阅数日。
果有枯髅。
跃而出至前。
起仆再三。
大恸擗踊良久。
乃迎以葬之华阴
先是母梦。
抚。
如平生云。
既而曜州牧
娄继英
招住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
翻经设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
赐紫衣。
梁唐之兴。
皆被宠署。
晋天福间
诏入梁苑副左街僧事。
开运初
左街僧录
汉乾祐之季。
谢病乞自便。
不许。
周广顺初
诏充左街僧录
日下即赴任。
仍不许陈让。
世宗晋王尹京
议沙汰。
职所系。
召问可否。
曰。
今天下初定。
疮痍未起。
而有所去取。
则徒以见其不镇静耳。
未见所以澄清也。
老子曰。
治大国如烹小鲜。
苟稍动则縻烂矣。
故愿大王缓其事。
以须后举。
幸甚。
世宗以为然。
议遂寝。
后每谓其徒曰。
上久有志于汝辈。
汝辈宜自谨。
勿犯也。
乞解职归洛阳
周显德二年
诏毁僧寺。
且立帐以限僧。
然不至于酷甚。
之力也。
其年六月八日
示微疾。
十日早作。
命弟子营粥云。
有首楞严菩萨相迎。
趣令鸣乾稚。
俄而化。
寿六十七。
腊四十七。
石塔葬之龙门广化寺左。
平生脩杜多行。
若法华金刚仁王上生经等。
一字一礼
佛名经则遍礼。
未灭之二年
犹礼首楞严经。
故其瞑目之际。
或能致首楞严菩萨。
则其精进如此。
释道丕
长安贵胄里人也。
唐之宗室。
父从晏襄宗沿堂五院之首。
母许氏。
为求其息常持观音普门品。
忽梦神光烛身。
因尔妊焉。
及其诞生挺然岐嶷。
端雅其质。
属籍诸亲异而爱之如天童子。
年始周晬。
父将命汾晋。
会军至于霍山没王事。
虽童稚聚戏终鲜笑容。
七岁忽绝荤膻。
每游精舍怡然忘返。
遂白母往保寿寺礼继能法师
尊为轨范。
九岁善梵音礼赞。
是岁襄宗幸石门随师往迎驾。
十九岁学通金刚经义。
便行讲贯。
又驾迁洛京
长安焚荡。
遂背负其母东征华阴
刘开道作乱。
母入华山安止岩穴。
时谷勇贵每斗万钱。
巡村乞食。
自专胎息唯供母食。
母问还食未。
对曰。
向外斋了。
恐伤母意。
至孝如此。
年二十岁母曰。
汝父霍山亡没战场之地。
骨曝霜露。
汝能收取归葬。
不亦孝乎。
遂辞老亲往霍邑
草庵鸠工。
集聚白骨昼夜诵经。
咒之曰。
古人精诚所感滴血认骨。
我今志为孝子。
岂无灵验者乎。
傥群骨中有动转者。
即我父之遗骸也。
如是一心注想目未轻舍。
数日间果有枯髅。
从骨聚中跃出。
竞骛前。
摇曳良久。
即躄踊抱持如复生在。
赍归华阴
是夜其母梦夫归舍。
明辰骨至。
孝感声誉日高。
至二十七岁遇曜州牧娄继英洛阳福先弥勒院。
晋道安翻经创浴之地也。
天祐三年丙寅济阴王赐紫衣。
后唐庄宗大师曰广智。
于梁朝后主后唐庄宗明宗
凡内建香坛。
应制谈论多居元席。
及晋迁都今东京天福三年诏入梁苑
副录左街僧事。
与传法阿阇梨昭信大师俱道貌童颜号二菩萨。
是故朝贵士庶多请养生之术。
精勤不懈一佛一礼。
佛名经法华金刚仁王上生四经逐一字礼
然其守杜多之行。
分卫时至二弟子随行。
开运甲辰岁左街僧录
虽临僧务日课修持。
相国李公涛西枢密太傅王公朴翰林承旨陶公谷等无不倾心归重。
至汉乾祐中谢病乞西归。
未允之际。
属汉室凌夷。
兵火连作恣行剽掠。
于廊庑之下倚壁诵念二日纷拿一无见者。
京城见闻益加钦尚逃归洛邑
周太祖潜隐所重。
广顺元年敕召为左街僧录
不容陈让还赴东京居于僧任。
世宗尹釐府政。
嫌空门繁杂。
欲奏沙汰。
同议时问难交发喻其情。
且曰。
僧之清尚必不露于人前。
僧或凶顽而偏游于世上。
必恐正施藨𮐀草和兰茞而芟。
方事淘澄金逐沙泥而荡。
大王储明欲照蓄智当行。
为益皇帝邪。
为损君亲邪。
若益君乎不令一物失所。
若损亲也是坏六和福田。
况以天下初平疮痍未合。
乞待后时搜扬未晚。
故老子云
治大国如烹小鲜。
虑其动则麋烂矣。
世宗深然其言。
且从停寝。
世宗登极。
谓僧曰。
吾皇宿昔有志。
汝当相警护持。
坚乞解归洛阳
又立礼首楞严经。
二年果敕并毁僧寺并立僧帐。
盖限之也。
毁教不深。
之力也。
显德二年乙卯六月八日微疾。
十日令弟子早营粥食云。
有首楞严菩萨众多相迎。
令鸣椎俄然而化。
春秋六十七。
僧腊四十七。
缁素号哭诸寺仪送葬于龙门广化寺之左立石塔焉。
未终之前寺钟无故嘶嗄。
表刹龙首忽焉陨坠。
僧澄清梦寺佛殿梁折。
极多异兆焉。
系曰。
周武灭佛法。
隋开皇辛亥岁太府丞赵文昌入冥见受对。
寄语文帝拔救。
周世宗澄汰毁私邑勒立僧帐。
故说大渐招其恶报。
或有入冥见之。
并赞成厥事者同居负处。
略同周武
未知是乎。
论曰。
九重所以成深严。
七礼其能捍忧患。
高墉峻垒加校尉而守之。
犀革兕皮介将军而战者。
君既所臣亦建功。
犹释门之外侮忽来得法将之中权斯敌。
使其大道丧而重复玄刚绝而又张。
我有仲由恶言不入。
外禦其侮不可暂亡也。
嗟乎真教东传累更年纪。
受其艰否屈指可寻。
法系有为四相以之迁贸。
明虽无损。
一轮以之蚀侵桓楚无端。
效奔得时而变法。
德舆伊始欺孤馀力而责僧。
远公之致书。
因朝达之抗疏。
只成暴政空鲠人情。
元魏怀邪周尚辩。
昙始乃呈其诡迹。
道安盛奋其辞锋。
是待秦坑能逃汉律。
二德疑其住寿应真。
出没其形扶危拯溺者矣。
秀也钟其厄运愤此反常。
上笺若攻垒之先登。
为法偶犯颜而不死。
复礼权文学难词蔚成解判。
惠立吕奉御图注免横窥𨵦。
两面俱通。
玄嶷造乎甄正。
一场贾勇。
法明定其化胡。
答孔老于李华
名儒慑伏。
挫是非于韦氏。
辩势酋强。
也掩徐独记于天台
俨也令李成书于复性。
其或角史华之术。
因蹑刀梯。
谏德宗之非。
乃停沙汰。
申答而惊李潡。
作谣而占衡山
破邪之论可宗。
鉴灯之颂归我。
以前诸德超世卓然。
式遏寇雠阋墙禦侮。
言其薄者则发愤忘食。
殊弗防其反汗。
其如皋原纵火。
兰艾之臭同焚。
树木摧风。
鸾鸱之巢共覆者。
其唯会昌灭虐我法之谓乎。
从汉至唐凡经数厄。
钟厄爰甚莫甚武宗焉。
初有道士赵归真者。
留年之术。
宠遇无比。
每一对扬。
排毁释氏。
宜尽除之。
盖以归真曾于敬宗朝出入宫掖势若探汤
及其祸缠暴弑自然事体如浆。
京邑诸僧竞生诮谤。
归真痛切心骨何日忘之。
还遇武皇因缘狎昵署为两街教授先生
谏官抗疏宰臣李德裕屡言。
归真惧其动摇。
奏迎罗浮邓元起南岳刘玄靖入。
谓神仙坐致由是共为椅角同毁释门。
意报僧讥诮之雠耳。
众轻覆车群噪惊蛰
须弥𦤞𭺠困其劫尽之风。
有顶低摧。
倚其宿舂之杵。
讵云终否。
当有复时。
大中行废教之诛。
会昌非后天之老。
吁咄哉。
归真奇秘之术今古所无。
何邪。
能寄喜怒于天子之心。
虽王晋安期俱弗如也。
尔时玄畅法宝大师也。
两街之请操一割之刀。
纂辑古今搜扬经史。
其别录上其表笺逆龙鳞之手已伸。
探虎穴之心且勇。
膏盲之疾。
圭刀之散何施。
混浊之河。
铢两之胶谩解。
如皆畏震所谓坐看。
畅公手拓不周山
不免共工之触折也。
凡今缁伍无纵毁讥。
毁讥小人也。
及罹祸毒君子受之。
亦犹城门火而池鱼死也。
傥云周武不落于阿鼻归真自登于仙籍。
宣宗诛之已塞责矣。
是故比丘但自观身行。
莫伺玄门。
非干己事。
又以空门染习如然无斗四支而伤具体。
各是圣人设教无相夺伦。
如此行时名真护法也。
老氏云。
六亲不和则有孝子。
如无孝子之名。
信六亲大和也。
已上诸公皆家中有竞号咷谏乎。
因得善父母之名欤。
今我传家止劝将来。
二教和同弗望后生。
学其讦直。
险在其中矣。
为君不取。
然则临机可用相事当行。
必任弛张勿为胶柱。
然后知时名为大法师也。
传又云乎。
相时而动无累后人。
其斯之谓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